大围山镇地图
大围山镇相关地区地图:
农业发展
果林介绍:大围山镇位于浏阳东部,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麓,镇党委政府依托大围山的自然优势,按照“政府引导,协会组织,典型带动,以奖代补”的方式,做大做强水果产业。2005年大围山镇水果挂果面积7520亩,总产5520吨,总产值985万元,仅此一项,折合大围山镇人均收入600元,种植果树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新门路。水果产业特色:大围山镇现有水果面积10400亩,其中桃树面积5195亩,梨树面积2693亩,柑桔面积1109亩,李树面积718亩,其它果树685亩。在楚东、中岳、中塅、都佳等四个村的果树面积达9349.6亩,占大围山镇水果面积的89.9%,成为大围山镇的水果基地。目前大围山镇从事水果种植的农户623户,其中水果面积10亩以上的大户275户,50亩以上的大户有15户;100亩以上的大户有8户,以桃、梨、李为特色的果园9个,形成了大围山水果产业的特色。
科技入户工程:农技站、水果协会、农科教中心开展“科技入户工程”活动,深入村组提供技术服务。一是引进新品种,全年共调进新品种果苗2万株,淘汰劣质品种8000多株,优化了水果品种结构。二是加强培训,先后聘请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张映兰教授和湖南农大刘昆玉教授、农业局水果专家对大围山镇果农进行相关技术培训。据统计,2008年共下村组培训62场次,培训果农700多人次,创办《果农之友》会刊12期,印发技术资料7200份。三是推广新技术,进行水果套袋技术示范推广,大围山镇共套袋水果15万个,为水果大户安装50盏频振式杀虫灯,杀虫成效明显。四是解决技术难题,为解决桃矮缩病问题,多次邀请省市专家前来就诊,在农业局的支持下,对已发病的树和苗进行烧毁处理,对未发生病的树和苗进行药物预防,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。
增强水果产业市场:为了增强水果产业市场份额,成立了大围山水果协会和水果专业合作社,对水果产业实施“五个一”的服务,即统一规划、统一品种、统一技术、统一包装、统一销售,提供产前、产中、产后的优质服务。镇政府出资2万元注册了“湘东明珠”(干果)和“楚东山”(水果)两个品牌,并以“楚东山”为基础向农业部申请了无公害水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,打造大围山无公害水果品牌。同时通过多途径推介大围山水果,首先是连续两次成功举办了“湖南浏阳大围山桃花节”,通过“知青故乡行”、咏桃花诗词笔会、鲜桃现场签约、客家山歌对唱等主题活动的举办,挖掘了桃文化内涵,并为大围山镇水果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。其次是通过省市电视台、《长沙晚报》、《浏阳日报》等媒体报导大围山水果,同时引导果农开展农家乐服务,促进水果产业与旅游农业的有机结合,增加农民致富的门路。
地理位置
大围山镇辖区东连江西铜古,南界张坊,西邻达浒,北抵平江。大围山镇总面积410平方公里,共辖15个行政村、2个居委会,380个村民小组、5个居民小组。境内山地、丘陵、盆地交错,形成多类地貌。七星岭海拔1607.9米,为浏阳最高峰。大溪河蜿蜒曲折贯穿境内,接纳大小支流18条,形成浏阳河上游。水系完整,雨量充足,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,四季分明、光照充足、无霜期长,利于各类作物生长。大围山夏无酷暑,空气清新,有天然“氧吧之称”,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后,成为旅游观光胜地,被誉为“湘东明珠”。下辖村有:花门村、灌源村、杨家坪村、下泥坞村、陈谷村、楚东村、都佳村、永幸村、欧家槽村、赵湾村、田心桥村、笕坑村、中岳村、长鳌江村、祥元村、上泥坞村、青兰村、三元桥村、下毛田村、探花村、金民村、同幸村、鲁家湾村、长田村、越级村、中塅村、浆坑村、金钟桥村、石坳村。悠久历史
气候特点:大围山镇政府所在地为东门镇,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曾在这里进行激烈的战斗。大围山镇总面积253.78平方公里,共辖12个行政村、1个居委会,246个村民小组、5个居民小组,总户数5727户,总人口18215人。境内山地、丘陵、盆地交错分布,形成多类地貌。大溪河蜿蜒曲折贯穿境内,接纳大小支流14条,形成浏阳河上游,水系完整,雨量充沛,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。交通网络:大围山镇东距浏阳城63公里,距省会长沙126公里,与外界沟通古以水路运输为主,一年四季,乌蓬船、秋江船往返穿梭,东门码头十分热闹。大围山又名首裨山,位于湘赣交接处,西邻官渡区;东邻江西铜鼓,南接江西万载,北靠平江,“岗峦围一绕,盘踞三县,因名大围”,总面积410平方公里。主峰七星岭海拔1607.8米。峰间地势平缓宽阔,形成一个纵横约一二十公里的小平原。古诗称大围“山根东走盘吴尾,水势西流灌楚头。”唐代杜光庭所著《洞天福地记》将大围山列为第十三洞天——“好生元上之天”。山上岩石神工锼琢,离合成奇。群峰献秀,古人曾赞美它为“南衡七二峰峦外,别样岩蛲足胜游。”今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。大围山山顶的小平原上有天心湖48个,总面积4公顷,又有“白沙湖”之称。秋天,湖畔芦花似雪飘飞,有“西峰雪影”之美誉。小平原东北方古有玉泉寺,今留遗迹,相传火烧红莲寺的故事来源于此。西南为船底窝,洞口有石如门立;其北为西岭龙须漕,龙潭瀑布、枫林瀑布、峡口瀑布等多瀑相连,飞珠溅玉,声响数里;沿船底窝溪流直下,行半小时,道旁有“夫妻松”,两株高耸的古松依偎在一起。一为马尾松,粗犷劲拔;一为黄山松,婀娜多姿,天作之合,耐人寻味。元代大文学家、史学家欧阳玄对此赞不绝口。
历史记载:自古以来,勤劳的大围山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。远在新石器时期,境内就有人类居住。考古学家曾在大围山发现商周文化遗址1处、龙山文化遗址3处。从楚东村新田坳、金钟桥村金钟组、朱家坪、中岳村等地遗址中出土大量的石斧、石凿、石箭簇、穿孔石马片、印纹硬陶等,可以印证早先人类的踪迹。清嘉庆年间(1796—1820年),在金钟桥法林寺附近出土的一口南宋编钟,钟面上铸有“大宋国潭州浏阳县流阳乡金溪北十二都金钟山,绍熙二年”诸字,由此推断,大围山镇地域内的行政建置史,可以上溯上千年。